健康科普

General Hospital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科普

冠心病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

发布时间:2011-12-16 浏览次数(113) 发布来源:南阳南石医院
一、冠心病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 (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冠心病是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年龄及吸烟、肥胖等多种高危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疾病,也是严重危 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本疾为一全球性疾病,多发在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但近年来随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本病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且不断年轻化,占住院病人死亡人数的50%~75%。
二、冠心病的治疗 分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是各种治疗措施的基础,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缺血、调脂及改善远期预后的药物,是延缓疾病发展,巩固病情的有力治疗手段。
2、介入治疗: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最为先进的治疗技术,不仅能有效控制症状,且可彻底根 治狭窄血管,以其简单、微创、恢复快,且立竿见影而成为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3.外科手术搭桥治疗:即为一种开放性的手术治疗,因其创伤大而只作为药物和介入治疗不能控制的部分病人。
三、冠心病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技术
   冠心病介入治疗,传统采取股动脉穿刺途径,但因受病人的肥胖体型、不能长时间平卧及同时存在其他疾病(比如腰椎病、前列腺肥大等),而产生一定局限性,另外术后患者必须长时间绝对卧床和制动下肢,更增加了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风险,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而使得此途径冠心病的介入治疗逐渐减少。
  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技术,自1989年开展以来,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赢得病人的亲睐,医生的广泛关注。其独特优势表现在 如下几点:1、方便患者:卧床时间短,痛苦少,术后即可行走,术后体位不受限制,无需严格卧床和制动。2、精神负担少:桡动脉穿刺点远离躯干,无需暴露会阴部,明显缓解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桡动脉位子表浅,无重要大静脉和神经伴行,极低的并发症最大程度减 少了病人对手术的恐惧。3、出血性并发症少:桡动脉位置表浅而容易压迫止血,发生时容易判断,医生到来时患者可自行压迫止血。4、适用于更广泛的患者群体,对体型肥胖,不能平卧,有前列腺肥大、髂股疾病以及大的股主动脉瘤等情况的患者更加理想。5、缩短住 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冠心病介入治疗适应症:
冠状动脉造影(CAG)的适应症:1、临床怀疑冠心病,为明确诊断。2、临床诊断冠心病,根据CAG选择治疗方式(如介入治疗,冠 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药物治疗)。3、急性心肌梗死,经急诊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等。4、血管重建术后的疗效随访。5、心脏外科手术前了解冠脉情况。6、.特殊职业者。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适应症:1、稳定性劳 力性心绞痛:主要用于有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仍有症状和有较大范围心肌缺血证据的患者。2、无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症: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塞。3、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塞。
慢性疼痛虽然不如被称 为“报警信号”的急性疼痛那么令人“痛不欲生”,但它的持久性与医生的束手无策,往往使患者的痛苦加重。一般说来,与心理疾病有关的疼痛包括以下一些情况:
1.紧张性疼痛 这类疼痛常由心理 冲突所致。最多见为头痛、背捕,牙痛或腰痛,这是一种解脱压力,摆脱窘境的心理转换方式。这种疼痛很明显的特点就是随着精神压力的消长而消长。
2.暗示性疼痛 心理暗示也可导致疼痛的产生。如某女工自感上腹部不 适,到医院做上消化道造影时听到技师说“十二指肠有逆蠕动波(这是正常现象)。”此后病人上腹出现持续闷痛,伴有恶心、呕吐并反复发作,但多项检查未查出器质性病因,最后经心理治疗方愈。
3.抑郁性 疼痛 这类疼痛早期以头痛最为常见,其程度和性质随心境变化而变化,尔后可发展为躯体其他部位疼痛,如背痛、腹痛、腰痛。而病人往往认为心境抑郁是疼痛不愈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有时可使缺少临床经验的医生忽略抑郁的病因作用。

上述这些疼痛往往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虽然程度不特别严重,但因躯体治疗效果不佳而“折磨”着医生与病人。因此,当各科医生面临着临床上查无器质性证据的慢性疼痛时,要考虑到心理疼痛的可能性,有针对性地做心理治疗 ,这才是根治这类疼痛的最佳途径。

近年来,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专家们发现许多药物的疗效与用药时间密切相关。这是因为人体的生理和精理变化与昼夜节律波动现象有关。故此,应根据疾病的昼夜节律波动规律 ,选择最佳服药时间,达到最佳疗教。
铁剂:赞血患者补充铁荆,如果晚上7点服用,比早上7点服用在血中的浓度增加4倍、疗效最好。
铝剂:人体的血钙水乎在午夜至清晨最 低。故临睡前服用朴钙药可使钙得到充分的吸收和利用。
阵血压药物:根据人体生物钟的节律服降血压药1日3次,宜分别于早上7时,下午3时和晚上7时服用早晚两次的用药量比下午用量要适当少些。晚上临睡前不宜服用降 压药、以防血压过低和心动过缓.致脑血栓形成。
抗菌素及消炎类药物:抗菌素药物排泄较快,为了在血液中保持一定浓度,每隔6小时应服药1次。消炎药物,如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于每天清晨和上午关节疼痛 较重。如服消炎止痛等药物,可在早晨加大剂量服1次,效果最好,且可免去中午的1次服药。
降糖药:糖尿痛患者在凌晨对胰岛素最敏感,这时注射胰岛素用量小,效果好。甲糖宁(D860)宜上午8时口服,作用强而且持久 .下午服用需要加大剂量才能获得相同的效果。
强心药:心脏病患者对洋地黄、地高辛和西地兰等药物,在凌晨时最为敏感,此时服药,疗效倍增。
抗哮喘药:氨茶碱宜在早 上7时左右服用效果最佳。
抗过敏药:赛度啶于早上7时左右服用能使药效维持l5~17小时,而晚上7时服用,只能维持6~8小时。
激素类药:人体对激素粪药的反应也有时间节 律。由于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高峰在上午7时左右,故在每天上午7时一次性给药疗效最佳。
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在早上7时左右(餐后)服用疗效高而持久,若在下午6时和晚上10时服用,则救果较差。
降胆固醇药:由于人体内的胆固醇和其它血脂的产生在晚上会增加,困此,病人宜在吃晚饭时服用降胆固醇的药物。
催眠药、驱里药、避孕药:一般宜在晚上临睡前半小时服 用。抑制胃酸的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可以选择每晚睡前服用,因为胃酸的分泌有昼少夜多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