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医学生与一位主任医师的对话
发布时间:2012-09-08
浏览次数(3975)
发布来源:南阳南石医院
转载 《医药卫生报》
2012年8月3日下午6点,我如约来到陈阿姨家中。她刚刚从医院回来,本来应该休息的时间因为突如其来的事情不得不又在医院里度过。医疗工作的辛苦与医生的奉献精神由此可见一斑。简单寒暄之后,我们渐渐切入了正题。她娓娓道来,从求学经历到工作经验,再到对我们医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像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在讲述曾经的峥嵘岁月。
陈桂玲,河南医科大学88级毕业生,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内二科一病区主任、心内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术委员会安阳分会委员,安阳市优秀医师。在这些闪光的荣誉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位医生漫长而艰辛的奋斗历程,一种对前辈、对榜样的敬佩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是怎样的一种力量让她克服繁重的课业负担孜孜不倦?又是怎样的一种信念让她在漫长的医学道路上披荆斩棘?我们的谈话围绕这些问题慢慢展开。
大学生活可以很丰富
但不能因此而影响学业
在陈阿姨上学的那个时代,校园生活并不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她绘声绘色的描述,把我带到了那个时代的河医校园:上世纪80年代的建筑,莘莘学子脚步匆匆,如饥似渴地学习、思考。也正是这种精神,让那时的河医人挑起了河南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大梁。我不禁想到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活:新生对当学生干部趋之若鹜,对校园活动“废寝忘食”;在众多的观点中迷失方向的大有人在。就此,我与陈阿姨交换了意见。在她看来,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和疾病抗争,同时和人沟通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做学生干部以及参加校园活动对个人成长也是大有裨益的。但同时她也认为,如果因此而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那就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了。
言语中,我能感受到陈阿姨对医学的热爱,无论是求学时期对知识的渴望,还是在工作中表现出的热情,她都深深地感染了我。
曾几何时,我带着治病救人的愿望进入了大学校门,然而,课程的繁重和枯燥让我慢慢对医学麻木;当媒体一次又一次地报道医生被打的新闻时,我甚至开始厌倦医学,后悔当初的选择。但是,眼前的这位医生又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选择专业要结合自身特点
注意扬长避短
我们的话题慢慢转到了实习和工作,当谈到当下紧张而敏感的医患关系给医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时,陈阿姨并没有将责任归咎于患者,而是给我讲了一个很早之前发生的故事:一天下班,陈阿姨搭乘一辆摩的回家时,司机师傅执意免费送她,原来,这位司机的母亲曾经在陈阿姨的帮助下恢复了健康。所以,陈阿姨认为,现在的医患关系只是极少数不良事件的发酵,媒体也难辞其咎。“绝大多数患者是通情达理的,患者的转危为安才是医生孜孜不倦的力量源泉!”她的一席话让我想起了入校宣誓时的豪情。
聊起了分配科室时的情况,陈阿姨说因为她知道外科工作非常繁重,对体力要求高,一开始就选择了内科,并将心内科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一番叙述之后,她总结道:在选择科室的时候,兴趣固然重要,然而,充分了解自身特点,在选择上注意扬长避短更重要。
除此之外,她还向我着重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她认为,作为医生,应该对患者的情况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不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作为医学生,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把工夫下在平时,主动在课本中找知识,而不是被动学习。
是的,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只接受现成的结论,更要了解结论的产生过程,要有意识地探求事物的来龙去脉和知识的相互联系。
给医学生的建议:
打好基础终身学习
聊天接近尾声时,我向陈阿姨讨教她对医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建议。她首先谈到了我们现在的基础课程,用了一个词——基本功。她说,学医和练拳一样,练拳时,走步站桩、踢腿摆腿,这些基本功一定要练扎实。医学生的成长要从基础课的积累开始。只有基础打得牢固,楼房才能建得稳、建得高。是的,就拿我来说,我现在对学习的热情远不如刚开始时那么高涨,枯燥的专业知识以及繁重的课业任务一度让我看不到希望。陈阿姨的话点醒了我,只有深刻经历过的人,才能有这样的感悟。
此外,陈阿姨还强调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她说,现如今,知识更迭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终身学习对于一名医生来说很重要。医生是一个靠业务立足的职业,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不被淘汰。一位技术精湛的主任医师尚且以终身学习自励,我辈少年正值知识积累的黄金时期,更应该将终身学习的意识灌输于脑中,不停歇地走下去。
此时,一阵饭香飘来,陈阿姨留我吃饭,但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告辞。我想自己需要一个安静的空间梳理一下收获。陈阿姨婉转的讲述和中肯的建议总能让人再回味时产生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