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福音
发布时间:2017-08-01
浏览次数(4308)
发布来源:南阳南石医院
腰椎管狭窄症是老年腰椎病患者的多发病、常见病,中青年人少见,是指腰椎椎管或神经根管产生骨性或纤维性结构异常,导致腰椎单处或多处官腔内径值缩短,压迫马尾、神经根,出现间歇性跛行的一系列症状、体征的综合征。本病发病率较高,自1949年Verbiest报告作为独立的疾病后,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Drew等提出腰椎管狭窄症是致残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较大影响。

年龄因素与腰椎退变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老年人腰椎退变明显,随着年龄的增加,髓核脱水同时伴随纤维环撕裂,椎间盘进一步退变,椎间隙高度消失,导致椎间隙变窄,椎体间韧带松弛,使椎体间活动范围增大,同时导致相应关节压力增高。由于下腰椎活动范围大,并承受较大压力,更易退变劳损。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有其特点:较长的病史,起病缓慢,可由工作劳累、运动或久走等诱因导致突然加重,腰背痛反复发作,疼痛程度时轻时重,但腰椎活动受限明显,症状表现复杂多样,间歇性跛行仍是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的重要表现,体征表现阳性率低,如直腿抬高和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率较低,当患者行走不超过500 m时出现单侧或双下肢麻痛麻木并难以忍受时,往往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会强烈表现出手术治疗的要求,老年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另一个特点:年龄大、体质弱,合并内科疾病多,尤其合并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的患者较多。疾病成因有多种,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有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肥大,根据狭窄部位可分为三类:中央管狭窄、神经根管狭窄及椎间孔狭窄,这种分型方法优点是简明易懂,方便临床使用。

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方法分为保守、微创和开放手术三种。不管是保守方案还是手术减压方案,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对腰椎管的减压效果。中医治疗手段在保守治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牵引、推拿、生物电、电针、水针刀、骶管滴注等,中医药在改善病变局部微循环、促进炎症因子吸收、消除水肿、松解粘连、减轻神经卡压等上有明显的效果,各种治疗手段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为解除病患的苦恼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然而,其治疗效果不太确切,缺乏明确的量化指标,患者往往因为效果欠佳而选择开放手术治疗。
如何选择手术方法是关键。传统开放手术包括:单侧开窗潜行减压、单椎板扩大减压、全椎板扩大减压、全椎板减压椎间融合减压术等,治疗效果较好,但是由于手术中需要向外广泛剥离椎旁肌肉、破坏脊神经后支、硬膜外瘢痕粘连和后柱结构(包括棘突及韧带、椎板和关节突关节)的破坏等,可能引起医源性腰椎节段性不稳定、广泛的竖脊肌的剥离、脊神经背侧支的损伤、假关节形成和硬膜外瘢痕粘连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术后的临床疗效。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器械的改进,显微内窥镜设备的介入,进一步改善了手术视野的照明,有利于有效止血,辨别椎管内神经结构,临床疗效等同于开放手术,但明显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减少了术后住院日及止痛药物使用量,并具有患者接受度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使得微创技术成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首选。
微创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主要有两种方式:经皮椎板间隙入路和经皮椎间孔入路。通过C臂定位,局麻下通过7mm的孔道,植入椎间孔镜,镜下以微创器械清理肥厚的黄韧带、增生的骨质,扩大中央椎管、狭窄的侧隐窝及椎间孔,可见侧隐窝开阔、神经根和硬膜囊松弛,双极射频电凝彻底止血,退出工作套管,手术结束,手术切口以2-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术后的MR和CT能够清晰的显示侧隐窝和中央椎管良好的减压,椎管重塑良好,而术后的临床疗效也验证了侧隐窝和中央椎管的有效减压。
微创外科是目前外科学的发展方向,经皮椎间孔镜是最近发展起来的,将传统开放椎间盘摘除技术与内镜技术有机结合的脊柱外科微创术式,具有可视化、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接受微创术式的患者术中出血量小、软组织损伤轻、康复速度快,大大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相较保守治疗及传统手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受到患者和医生的青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2年南石医院紧跟医学前沿医疗技术,率先引进椎间孔镜,系南阳市首家,通过不断的进修学习,已累计完成2000余例,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欢迎广大患者来院咨询(韩利伟)
韩利伟,脊柱微创诊疗中心二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河南省疼痛学会委员,市介入治疗学会委员,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从事颈肩腰腿痛的临床研究达10余年,曾先后到西安全国微创培训基地、山东介入诊疗中心、郑州大学第一附院等地进修微创技术。 擅长颈肩腰腿痛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在精研颈肩腰腿痛保守治疗的基础上,主攻国内最新微创技术,如射频消融、臭氧溶解、激光毁损、经皮切吸、经皮椎体成型术、椎间盘镜、椎间孔镜、经皮内固定等,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病情的不同发展阶段,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案,达到最佳疗效。在国家级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市级成果奖5项。电话:0377-63876968,13633998204